2024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免费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院士 » 专家介绍

王荣瑸(1903--1989)

发布日期:2020-12-21

王 荣 瑸
(1903--1989)

20080603165458434456.jpg  王荣瑸,船舶工程专家。毕生致力于船舶工艺技术实践、教育和科研活动,是2024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免费的创始人之一。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潜艇和第一艘自行设计和国内配套的万吨轮"东风"号的建造工作。创建了我国船舶工艺研究机构,为中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和造船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荣瑸,又名王英宾,1903年10月3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现福州市)。祖父王文襄是清朝进士,做过5任知县,为官清廉,死时只留下一椽小屋和几橱古书。父亲王香宇,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改读法律,性拘谨,一生只做司法行政工作,且收入微薄,无力负担子女教育费用。故王荣瑸自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都是公费资助。其夫人林巽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尹民的胞妹,聪敏睿智,文静贤淑,是他生活和事业的好助手。
  王荣瑸6岁入福州省立第二小学,12岁考入福州省立第二中学。1918年至1925年,笃志"科学救国",考入马尾海军飞潜学校造机科学习。毕业后,派在马尾船政局实习,同年冬调往上海海军江南造船所实习,旋即补为图算员。1926年参加中共在海军内成立的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新海军社"'并参与组织海军江南造船所职工会。1929年9月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研究内燃机设计和制造技术。1932年8月回国任江南造船所轮机厂造机员。1937年5月,升任轮机厂工务主任。是年"八一三"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江南造船所停工,王荣瑸一面组织疏散机器设备,一面设计并制造触发水雷以阻止日舰冲入南市。这是中国第一次自制的触发水雷,具有强大的爆炸力。1937年8月16日,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本战斗旗舰"出云"号艉部被王荣瑸等人所造的水雷炸伤,失去指挥力,不得不拖往他处抢修。1938年1月,王荣瑸被派往德国监造潜艇。在德国期间,他苦心钻研,收集和积累了大量有关潜艇生产的技术资料。1939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订制潜艇被德国留为自用,遂于是年冬回国,王荣瑸想到,中国今后一定能自己制造潜水艇,因此,他在回国时将所积累的资料带回国内为我海军所用。
  回国后,在常德海军水雷制造所任海军候补员。1940年2月,调往重庆海军工厂任工务课课长,并兼任重庆商船专科学校造船科教员。其后,重庆商船专科学校造船科并入重庆交通大学成立造船系,王荣瑸任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1944年10月,作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海军内燃机学院研究内燃机,及纽约海军造船厂实习造船。1946年2月回国后,在海军江南造船所主管轮机厂工务。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兼任同济大学造船系教授。
  1947年,他以其谙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亲自组织和指挥江南造船所新建发电厂工程,解决了因华商电气公司供电不足和经常停电带来的麻烦。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搬运、反疏散、反破坏"斗争,为国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造船资料,并鼓动和劝说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不去台湾毅然留大陆为新中国造船事业服务。
  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28日,他被任命为江南造船厂首任总工程师,主持了多项重点工程,抢修了三个船坞,为海军赶修舰艇赢得了时间,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50年代,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代潜艇及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主要设备材料由国内配套的万吨轮"东风"号等大型船舶的建造工作。1950年3月至1953年7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开设动力装置设计、柴油机设计等课程,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术,为发展我国的船舶专业教育作出了贡献。
  1956年,他奉派赴苏联出席渔船技术会议,并考察了苏联的船舶科学研究工作。
  1964年1月,被任命为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首任所长,建所之初,他就支持计算机等新技术在船舶建造中应用的开发研究工作,并派科技人员外出学习。他亲临科研第一线指导工作,取得了第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工艺科研成果。
  他是2024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免费创始人之一,担任过2024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免费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并先后兼任六机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船舶组组员、国家船舶检验局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造船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荣瑸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深入实际,坚持教育、生产实践和科研相结合。他的言行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他所工作过的厂、所、院校有口皆碑。

尊重科学,不迷信外国

  王荣瑸青年时代留学英国,又在德、美学习和工作多年,他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尊重科学,但不迷信外国。
  1946年,王荣瑸从美国学习回来,在江南造船所主管轮机厂工务,当时,美国为推销其大批战后剩余物资,以帮助中国为名,派出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充当技术顾问,
其中有些人高傲自大,常以鄙夷的目光看待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王荣瑸看不惯这种现象,他认为对待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不管你是什么外国专家、工程师,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能装懂。为此常常为生产技术问题与美国人发生争论。所方怕这样下去会影响所谓"中美友好",于是将王荣瑸调离轮机厂,改任造机设计课课长,以避免与美国人发生冲突。
  1947年,江南造船所为解决因华商电气公司供电不足和经常停电而带来的麻烦,决定在所内建造一所发电厂。发电厂内需安装4台发电机,每台为300千瓦,都是从太平洋梅纳斯岛上运来的美国剩余物资。这项工程由一个美国工程师指挥安装。但是这个美国工程师搞了很久还是不能发电。不得已,所方只能请擅长内燃机专业的王荣瑸来负责这项工程。王荣瑸到现场察看后提出,为使工程顺利进行,避免干扰,必须将美国工程师调开,所方接受了他的要求。于是王荣瑸就按照自己的方案,重新定位安装,并亲自指挥调试,结果只花了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安装调试工作,正式发电使用。
  1948年,江南造船所在建造"伯先"号客货轮时,美国人认为中国生产的锅炉质量不好,提出要到美国去买。王荣瑸根据前几艘船使用情况,列举了大量事实,认为国产锅炉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很安全,坚持使用国产的,使美国人不得不收回意见。
  这两件事在中国技术人员中反响很大,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参加护厂斗争,为国家保留了大批珍贵资料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当局决定将江南造船所技术员工和机器设备迁往台湾,并准备炸毁工厂。当时,中共中央派林亨元通过郭寿生与王荣瑸联系,要他在江南造船所技术人员中开展"反搬运、反疏散、反破坏"护厂斗争。王荣瑸早在1926年就认识郭寿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海军社",并参与组织海军江南造船所职工会。因此,他对共产党甚有感情,当即同意参加这一斗争。于是他凭借工作之便,一方面动员工程技术人员不去台湾,另一方面与各工场主管秘密商议,以需要修理军舰为名,拖延拆迁重要设备时间,而且以坏充好,装运台湾。同时将江南造船所自1905年至1949年的主要造船图纸共26000余张转移到所外保存下来,还保存了全套造船年鉴,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经他动员后也毅然留在大陆,决心为新中国服务。王荣瑸的出色工作,为建国后江南造船厂的迅速恢复生产打下了基础。

抢修设备和舰船,为建设人民海军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荣瑸投入了"医治创伤,恢复生产"的工厂抢修工作。三座船坞是江南造船厂的重要设备。其中第1、第3号船坞受损较少,以一般技术就能修复,唯独第2号船坞破坏严重。该船坞的抽水间设在地下,已全部浸在水中,坞闸损坏部分又在水下、船坞内灌满了江水。要抢修坞闸,必须抽干坞水,要抽干坞水,必须先修好抽水机;要修好抽水机,又必须抽干坞水。三者互相关连,在当时设备被严重破坏,技术力量又不足的困难情况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时无从着手。
  王荣瑸反复考虑了多种方案,最后他利用物理上虹吸原理来抽干坞水。于是他找来了已报废的空心起重吊杆柱,用它改作虹吸管,先将2号船坞的水引入1号船坞,再用1号船坞的抽水机将水抽到黄浦江。与此同时,立即用电焊修补2号坞的坞闸。不久,2号坞闸很快就修复了。
  由于该坞的抽水机已严重损坏,不能再修,王荣瑸当机立断,决定重装。其时,缺少一只大功率马达,他把存放在厂外仓库里的一只旧马达,进行改装后使用,从而解决了抽水机重装中的问题,使第2号船坞很快投入了生产。
  为了早日解放沿海岛屿,江南造船厂担负了修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接"字号和"花"字号军舰的任务。这些军舰主机机型复杂,有的是内燃机,有的是蒸汽透平机,而工厂因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零配件奇缺,王荣瑸心急如焚,决心自己设计制造。主机中的气缸套、活塞和活塞环,都是合金铸铁,当时工厂生产条件很差,为保证零件质量,他对所用材料都要经过严格的分析和检查,证明符合要求后才同意安装使用,保证了这些军舰的修理质量并及时投入战斗。
  广州某舰在修理时,因缺少锚机,要求江南造船厂帮助解决,王荣瑸在找不到现成锚机的情况下,决定重新设计制造,并亲自和工人一起专程到广州造船厂安装试车,直到满意为止。他在广州期间,还指导和帮助解决了其他舰艇在修造中存在的许多技术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南海舰队建设。
  1954年,江南造船厂接到了抢修一批渡海用登陆艇的任务,在该工程接近尾声时,发现8艘小型登陆艇的艇首大门不能随意关启,在场的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动了不少脑筋,还是发生轴承发热和冒烟现象。由于当时任务紧迫,有人建议在门机各滑轮组处再加一道滑轮组,以减轻门机负荷,并打算立即交铸造、船体和机械等车间加工制造。正在这时,王荣瑸从北京开会回来,闻讯赶到现场,他从船首到船尾,进行了仔细观察,又到机舱检查一番,随后对大家说,"加工件暂时不要做。开门机构是按原位定位的,不可能出现超负荷现象,我看主要是穿钢丝绳时将动滑轮改变为定滑轮了,致使大门无法活动,只要穿法反过来,即可解决。"工人们按他的意见,将钢丝绳重新反穿后,艇的大门果然可以灵活启闭了。折腾了几天还不能解决的8艘登陆艇的技术难题,在王荣瑸的指点下,只化半天时间就全部解决了。

倾全力,为建造我国第一代潜艇呕心沥血

  50年代初期,根据中苏两国协定,江南造船厂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建造我国第一代中型常规潜艇。当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王荣瑸负责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1938年,他去德国监造过潜艇,那是人家造的,现在在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在自己的造船厂里,由我们中国人的双手亲自来建造潜艇,这怎么不叫人高兴呢?王荣瑸在整个潜艇建造中,担负了组织生产和技术领导的重要责任。并在工艺设备安排、人员培训以及试航基地选址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
  潜艇建造的第一道工序是线型放样,潜艇的线型质量要求比较高,放样楼木质地板不平度每平方米允许误差为正负2毫米。江南造船厂五十年代的放样楼原是早期留下来的旧厂房改建的,不符合潜艇线型放样要求,但要新建放样楼,一是赶不上产品开工时间;二是基建资金有困难。于是王荣瑸提出放样楼横梁加强,楼面地板全部重新刨平的方案。实施后经检查、测量,基本上符合要求,在征得苏联专家的同意后,开始了线型放样,争得了潜艇开工的时间,节约了基建投资。潜艇建造初期,没有加工圆形肋骨的大型设备,为解决这一难题,王荣瑸利用一台闲置的大立车,外面配上一个5米新花盘,再将登陆艇上的一台备用电机改装成动力装置,解决了潜艇圆形肋骨的加工问题。这也为后来加工打浦路、延安东路越江隧道的盾构掘进机、江南造船厂的40吨、75吨、100吨、150吨高架吊车的大针轮以及外厂委托的许多大型工件加工工程创造了条件。
建造潜艇,各工种和各阶段的工程量必须在某段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整个产品的建造周期。潜艇耐压壳体液压试验是个关键制造阶段,对产品建造周期有很大影响。耐压壳体上的有关焊接附件、试压的附属装置、潜艇体的加强等共200多个项目要全部焊接完成,安装好,并经军代表逐项检查验收后才能进行液压试验。每到关键阶段,王荣瑸每天都要到现场询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潜艇的下水,必须待产品上的各项设备都完整安装结束后才能进行。这项工作比较复杂,综合性强,各种验收项目有几百项之多。稍一不慎就有脱期危险。王荣瑸善于发挥大家的智慧,顺利地解决了立体分段吊运工艺及船台基础加强等难题,保证了建造进度。潜艇第一艇下水前,发现滑道表面层有裂纹,军代表不同意产品下水,王荣瑸就这一重大问题召开有关技术人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法,并采集试样,进行压强、压滑等各种试验,最后根据试验获得的科学数据,作出了按时下水的决定。
  1956年春季,潜艇第一艇已进入码头试车阶段,接近试航交船。当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寻觅一个适合于潜艇试航的基地。按照要求,潜艇试航海域水深需在40米以上,我国东南沿海海域大都是浅海,水深达不到要求,如果到公海去试航,虽然水深了但需要大批舰艇护航,且不保密。于是,船厂由副厂长孙林枫和王荣瑸率领有关人员陪同苏联专家组长共20余人前往浙江舟山基地考察选址。在基地海军首长支持下,王荣瑸等人乘登陆艇在舟山基地周围海域反复勘察了水深、水样、流速和航标,随后又到海军旅顺基地考察了海水较深、港湾条件较好的渤海海域。最后呈报海军领导机关确定潜艇水上航行试验在舟山基地附近海域进行,水下航行试验在旅顺基地进行,从而使试航交船工作顺利完成。

学理深,经验富,善于在实践中解决技术难题

  王荣瑸工作深入细致,善于把别人的意见同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而且擅长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修复3号船坞,他费了几天几夜的思考,设想了一套打捞坞闸的计划,当他把这个计划提出时,工人方面也提出了一个计划,他马上拿来仔细研究,并决定采用。为稳妥起见,他在这个计划中加上了各种确保安全的补充措施,因而修复3号船坞的艰巨任务,得以在一个半月内胜利完成。
  船舶修、造好后,要去试航。对重点产品,他必亲自参加,而且一上船就进机舱、锅炉舱。大热天,机舱内温度将近40℃,他汗流浃背,工作衣也湿透了,还是作各种检查,遇到机器故障就亲自动手排除。
  在建造第二代潜艇时首艇系泊试验发现响声。他亲临现场,钻进狭小的压载水舱里寻找响源,在他的指导下,终于发现了由于螺旋桨设计有问题,造成空泡击声,经702所模拟试验,证实了他的论点正确。后对螺旋桨设计进行了改进,声响自然消除。
  "65"产品在建造过程中,隔仓焊接发生裂缝。有人认为是材料问题,而王荣瑸却认为是设计和工艺问题,因为龙筋厚,肋板薄,厚的龙筋焊在薄的肋板上,中间容易崩裂。根据王荣瑸的建议,工艺上进行了改进,裂缝问题就消除了。
  1960年江南造船厂建造万吨轮"东风"号。当时设计的电源是采用交流电,而国内尚无满足防霉、防潮、防盐雾等三防要求的船用交流设备,因此,直接采用交流电制条件尚不成熟。为了不影响建造周期,就必须解决电制矛盾。为此,王荣瑸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并请示领导机关,决定把全船交流电设计改成直流电源,从而加快了"东风"号的建造进度。
  六十年代,江南造船厂担负建造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任务时,工艺上要解决厚度为120毫米的钢板焊接问题,为此需添购一批苏制电渣焊机。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外订已不可能,而工厂内只有2台电渣焊机。为此,王荣瑸就同设备动力科商量,决定拆卸一台作样机,自行仿造,连续制造了7台,解决了万吨水压机的焊接问题。

深人科研第一线,为提高造船工艺技术水平鞠躬尽瘁
  60年代初,为加强海军建设,需要发展舰船建造工艺技术。大量工艺研究课题,需要建立船舶工艺研究所负责研究。1963年2月23日,原三机部第九总局发文决定由江南造船厂负责船舶工艺研究所的筹备工作,6月14日,正式成立船舶工艺研究所筹备组,确定曲王荣瑸兼任筹备组组长。9月11日,王荣瑸主持筹备组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对修改后的设计任务书,及建所规划书进行审议,并于9月12日正式上报设计任务书。11月21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批复了船舶工艺研究所的设计任务书报告,同意成立船舶工艺研究所,并确定了建所规模、投资数额、承担任务和所址等。
  1964年1月28日,原六机部任命王荣瑸为船舶工艺研究所首任所长,其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他与年轻人一起积极探索建所途径,通过对全国13个地区93个单位的调查研究,与第九设计院一起完成了建所初步设计技术任务书的编写。旋即开展了第一批科研课题:码头全负荷试车、抛丸除锈、船用富锌底漆、爆炸成型、比例放样、高压无气喷漆机、C02气体保护焊和电磁吊车等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长期来,我国造船厂一直使用红丹底漆。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凡接触红丹底漆的工人无不受到铅毒影响,并在人体中逐步积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产生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威胁工人健康。为解除工人受铅毒侵害,原六机部于1964年下达了进行替代产品--富锌底漆的研制任务。当时任所长的王荣瑸对此极为重视,组织力量开展了研究。1965年,富锌底漆课题正在江南造船厂进行实船试用,发生了几起工人焊接时发烧的"锌热病"事件,影响了课题的进展。王荣瑸为了探明"锌热病"是怎么一会事,对人体有何影响,来到试验现场,亲身体验氧化锌烟气对肌体产生的反应。
  王荣瑸从试验现场亲身体验后与课题组共同研究,认为:在外场及大、中舱内,焊接施工时富锌底漆产生的氧化锌气体浓度均可保证在国家标准7毫克/立方米以下,在通风不良的小舱或双层底中焊接有超标可能,但只要采用适当的通风及安全措施,并严格控制漆膜厚度在15~25微米以内,是完全可以确保工人劳动卫生条件的。以后又经生物试验证明锌毒不会积累,且对人体各系统不会造成后遗症。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这一底漆产品终于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并迅速推广应用,解除了工人铅毒之害,不仅减少了二次除锈的工作量,更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早在1965年,王荣瑸就重视电子计算机在造船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当时,所里没有电子计算机,他就派人去华东计算机所寻求合作。他把工艺所、华东计算机所和船厂等使用单位组织在一起,共同开展"线型光顺"和"外板展开"等首批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其成果很快在全国大、小船厂得到推广应用。]969年,船舶工艺研究所添置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尽管其时王荣瑸已被造反派揪斗并隔离审查,但他开创的电子计算机在造船中的应用(软件)开发研究的路越走越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获奖成果。
  1970年11月,王荣瑸被撤消隔离审查,1972年9月,恢复党组织生活,但尚未安排他担任具体工作,其时,正逢他痛失爱子。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悲痛,但他以年老病弱之躯,不仅承受了丧子的巨痛,还致力于国外造船先进工艺技术的研究,翻译了大量文献资料在《国外造船技术》杂志上发表,对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造船工艺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77年10月,王荣瑸恢复了所长职务,其时虽已75岁高龄,但他老当益壮,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入科研第一线指导工作。例如,"电印号料"是一项快速号料新工艺,推广
应用后,在一定条件下将可较大幅度地提高船舶建造量。但其关键技术之一的感光粉末的研制条件十分艰苦。王荣瑸亲自来到感光粉末试制现场--京华化工厂,冒着高温,在充满了二甲苯有毒气体的环境中,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试验。他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这项科研很快取得了成果。
  富锌底漆和电印号料感光粉末的研制过程,充分体现了王荣瑸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敢尝"梨子"味道,关心青年成长的一贯作风,尤其是他不顾年高体弱,亲临现场,以身试毒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造船工艺研究所优良的科研作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979年,王荣瑸从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担任船舶工艺研究所的顾问,他在繁忙的社会和学术活动之余,仍关心着祖国造船工艺事业的发展。
  1988年3月,王荣瑸病重住院,1989年3月2日去世,享年86岁。他在病重住院期间还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和所里的工作,并且嘱女儿将长期积累、保存起来的有关造船的珍贵图书资料共847件全部献给船舶工艺研究所。
  王荣瑸作风严谨,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提出创见,敢于坚持真理,并十分重视学习、吸收国外造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简 历

1903年10月3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现福州市)。
1925年 毕业于马尾海军飞潜学校造机科。
1925~1929年 先后在马尾船政局和海军江南造船所实习,后补为图算员。
1932~1937年 任海军江南造船所轮机厂造机员。
1937~1939年 赴德国任中国海军驻德监造员、监造潜艇。
1940~1944年 任重庆海军工厂工务课课长,并先后兼任重庆商船专科学校教员和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
1944~1964年 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海军内燃机学院研究内燃机,及纽约海军造船厂实习造船。
1946~1949年 在海军江南造船所主管轮机厂工务,造机课课长。兼任同济大学造船系教 授。
1949~1964年 任上海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曾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
1964~1978年 任六机部船舶工艺研究所所长。
1978~1989年 任船舶工艺研究所顾问。
1958~1966年 当选为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58~1989年 当选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1962~1989年 兼任国家科委船舶组组员。
1962~1979年 当选为2024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免费常务理事。,
1964~1989年 兼任国家科委船舶组船舶工艺分组组长。
1965~1989年 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技术委员会委员
1978~1989年 当选为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79~1989年 当选为2024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免费理事。
1979~1989年 当选为上海市造船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六机部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9年3月2日 病故于上海。

主要译著

1 王荣瑸 新型可卷式舱口盖.国外造船技术,1971(3) .
2 王荣瑸 数控龙门铣搪机床.国外造船技术,1971(3).
3 王荣瑸 取消翻转工序的平板机械化双面焊接.国外造船技术,1971(4) .
4 王荣瑸 气动装置在船舶自动化中应用.国外造船技术,1972(1).
5 王荣瑸 造船型钢冷弯加工合理化.国外造船技术,1972(1).
6 王荣瑸 工业摄影测量在造船中的应用.国外造船技术,1972(4).
7 王荣瑸 高速气割.国外造船技术,1972(5).
8 王荣瑸 等离子细射流割炬用于熔割碳素结构钢.国外造船技术,1972(3).
9 王荣殡 关于船用推进器自动化设计和加工的综合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国外造般技术,1976(3).